2025年03月20日

盛世欢歌乐作舞红河县万人乐作舞活动掠影

近年来,云南省红河县多次举办了万人齐跳“乐作舞”活动,每次都有近万名红河县各族儿女和游客们纷纷走上街头,齐跳“乐作舞”,现场欢歌热舞、锣鼓喧天、盛况空前,成为红河县文化旅游一大亮点……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乐作舞是哈尼族和彝族共有的一种古老民间舞蹈,集歌、舞、乐为一体,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南岸红河县的哈尼族、彝族村寨。在哈尼语中,“乐”是“大家”的意思,“作”是“玩跳”的意思,因此“乐作”即“大家一起跳乐”。wu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wu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乐作舞不受时间、地点、人数和形式的限制,但通常以偶数男女搭配围成圆圈来跳。舞前有乐队伴奏的抒情性歌唱,随后人们围圈起舞,边跳边唱,动作包括拍手、交错对穿、翻身自转等,舞姿优美,动作轻盈。乐作舞的动作多来源于生活和劳动,如“踩荞”“撵调”“斗脚”等,舞步轻盈舒展,膝盖富有弹性。乐作舞的伴奏乐器包括三弦、四弦、笛子、二胡、巴乌等,配以手掌拍打节奏。wu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wu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wu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wu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乐作舞是哈尼族和彝族人民的精神纽带,在边疆各民族男女青年的社交活动中发挥着媒介作用,增进了民族友谊和团结。2008年,乐作舞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乐作舞面临外来文化冲击和保护措施不足的困境,亟待传承和保护。wu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wu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wu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历次万人乐作舞活动现场,红河县哈尼族、彝族、汉族、傣族、瑶族等各族儿女身着红河特色的各式民族盛装,带上自制的二胡、笛子、三弦等民间乐器,以蓝天为幕,大地为台,同唱乐作歌、齐跳乐作舞,把整条莲花路妆点成了五彩斑斓的民族风情大展台,在欢歌笑舞话民族团结情……wu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wu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wu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wu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wu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wu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wu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wu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wu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wu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wu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wu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wu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wu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wu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wu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wu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wu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wu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wu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wu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wu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wu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wu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wu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wu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wu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wu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wu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wu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wu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wu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资料来源:红河县融媒体中心"微信公众号-梦想红河";彝族人网。
【声明】本文的素材资料从公开的互联网平台搜集,并经过彝族人网综合整理,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相关版权归属原作者和原媒体,著作权人如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