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理泼彝族与水田彝族服饰的比较研究
摘要:在攀枝花的彝族中存在着很多的支系,其中迤沙拉理泼(俚濮)彝族和庄上水田彝族是非常特殊的两个支系,他们相距不过百里,同时受到汉家文化的影响,同时保留彝族文化的特征,但是在服饰文化和特征上却又截然不同。本文通过田野调查的方式对两个支系的服饰进行比较分析希望找出其背后的缘由,以期在后续的旅游产品开发中把握其中的精神内涵。
关键词:理泼;水田;服饰;刺绣
项目名称:攀西地区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手工艺品的开发研究,项目编号:SKL2014A23
迤沙拉理泼(俚濮)彝人(来自仁和融媒)
彝族是一个支系众多的民族,每一个支系都有着自己的特色,大约在几千年前,就已经有了糯、武、乍、恒、慕、布的六个分支。后来他们分别迁徙到了贵州、云南、四川等地,经过了很长时期历史的发展,逐渐形成了比较多的彝族支系。其中较大的支系主要是:阿细、撒尼、阿哲、罗婺、土苏、诺苏、聂苏、改苏、车苏、阿罗、阿扎、阿武、撒马、腊鲁、腊米、腊罗、里泼、葛泼、纳若等。
在攀枝花也存在着一些彝族支系,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仁和区的迤沙拉理泼(俚濮)彝族支系和西区的庄上水田彝族支系。由于彝族支系比较多,而且各支系的服饰也有着很大的差异,服饰上将近上百种,而且每个支系也是各有特色。妇女们一般是上身穿着绣花或镶边的右衽大襟上衣,戴黑色的包头或者耳环,领口别有一组银排花。除西昌小凉山的彝族穿裙子以外,在云南以及其他地区的彝族女性都穿着镶有精致花边裤脚的长裤,已婚女性的衣襟领口以及袖口上也都有色彩缤纷的花边镶嵌,尤其是在围腰上的刺绣更是显得异彩丰呈,鲜艳夺目。水田彝族和理泼(俚濮)彝族虽然都在攀枝花,相距不过一百公里,但是在服饰和文化上却有着较大的差异。通过深入到迤沙拉和庄上进行田野调查,笔者对两个支系的文化和服饰进行了下面的比较研究。
一、攀枝花理泼彝族与水田彝族支系来历与渊源
1. 攀枝花理泼(俚濮)彝族的来历
彝族作为历史上古氏族后裔之一,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黄帝的长子名叫昌意“降居若水”,次子名叫青阳“降居江水”、若水与江水也就是现在的雅砻江与金沙江。位于金沙江畔的迤沙拉“理泼”(俚濮)彝族就是其中的支系之一。根据《西南彝志》的记载,彝族的始祖叫阿普都木。“理泼”(俚濮)是定居在攀枝花比较早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世代居住在这里。“理泼”(俚濮)人说彝族语系里面的中部方言,“理泼”(俚濮)文字据说现在已经失传了。攀枝花市仁和区平地镇的迤沙拉村是我国目前已知最大的理泼(俚濮)彝族村,被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誉为中国理泼(俚濮)彝族的第一村。迤沙拉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彝族村落,理泼(俚濮)彝族的文化非常的厚重,具有浓郁的民俗文化风情,是攀枝花地区极其宝贵的民族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迤沙拉村以其丰厚积淀的理泼(俚濮)彝族文化早已被评为四川省历史文化名村,目前正在积极申报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村。有纯朴、传统、原生态的理泼彝族文化的迤沙拉村目前仍然保留了别具一格的民居建筑、理泼(俚濮)彝族民俗文化风情以及具有明代江南地区的丝竹遗风的谈经古乐、歌谣和节庆活动等。
迤沙拉理泼(俚濮)彝人(来自仁和融媒)
迤沙拉的彝族同胞,大都声称他们的祖先是南京人。在迤沙拉有起、毛、纳、张四大姓。四大姓氏各有自家珍藏的家谱,追溯到现在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迤沙拉村的四大家族都宣称自己的祖籍是南京。起家的祖先据家谱记载是来自南京应天府大坝柳树湾的明朝镇守云南的将士,毛家现已证明与湖南韶山有家族关系,并且已经重新续好家谱。史料证明迤沙拉理泼彝族的祖先的确是 “屯兵戍边”和“洪武开滇”等历史史实的经历者和见证者,他们推进了当时的中原秦淮文化与当地的彝族文化的融合,从而形成了风格独特的迤沙拉理泼(俚濮)彝族文化表现形式,形成了与道家的洞经音乐和纳西古乐等风格迥异的具有中原丝竹韵味的谈经音乐以及与传统彝族民居区别突出的民居建筑和村落格局等。成为了攀西地区大小凉山彝族支系怀抱中的一支与众不同的奇葩。
2. 攀枝花水田彝族支系渊源
水田彝族的聚居区主要在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安宁河流域,包括西昌市、喜德县、冕宁县的一些平坝地区以及攀枝花的盐边县、米易县、西区的庄上村。“水田彝族”是解放后由国家确定的名称。大小凉山地区的彝族称水田彝族为“木黑人”。水田彝族主要是和汉族杂居在一起,一样的种水田,一样的着汉装,精通彝汉两族语言语,死后用棺材埋葬,并且按照汉族的辈分和字号取名并有家谱记录。过去的水田彝族基本上不与山区的彝族通婚,甚至互不往来。关于水田彝族的来历有以下几种说法:一种说法是:以前的水田彝族是高山彝族的一支,后来因为违反了族规遭到驱逐,从高山地区迁到现在的平坝地区。一种说法是:水田彝族大约在元末明初时期,因为在普雄一带同当地的黑彝发生战争,战败后迁到了现在的地方。一种说法是:水田彝族是来自江西(顺天府)或(吉安府)一带的汉族人与当地彝族的后代,至今尚有民间的传说在流传。最后还有一种说法是:根据相关的历史资料显示,水田彝族很可能是唐宋时期生活在云南“白蛮”族。历史上的大小凉山彝族被称之为乌蛮,而水田彝族则有很多的历史痕迹表明是当时白蛮的一支。据记载水田彝族是唐宋时期驻防建昌、会川一带的南诏大理队,水田彝族在民族习惯、社会风情、婚姻生活、家庭习俗上与《蛮书》上记载的白蛮的很多特点有共通之处。白蛮也就是现在的白族,可见水田彝族虽然称之为彝族,更多的去倾向于汉族或者是白族,在生活习俗、历史文化、服饰风格上与彝族有着很大的差别。水田人尚白,彝族尚黑。水田人生产力水平文明程度远远高于彝族,被四舍五入到彝族中不太合理。
水田彝人(来自攀枝花部)
二、攀枝花理泼彝族与水田彝族的服饰比较
1. 理泼(俚濮)彝族服饰的特征
攀枝花迤沙拉理泼(俚濮)彝族服饰都是纯手工制作,色彩非常的鲜艳、做工异常精细。其中以“扣花帽”最具有地域特点,这种帽子一般只有已婚未生育的和少女才能够佩戴。这种帽子的面料一般采用藏青色、深蓝色和黑色等几种布料缝制,采用各色的花线进行挑苑、滚边和绣花,然后搭配上银饰品、各种颜色的飘带以及缀上珠子等。从帽子的侧面来看就像一只孔雀静静地趴在地上。中老年的女性则是用帕子裹住头发,彝族称之为“包头”。迤沙拉理泼(俚濮)彝族还特别喜欢佩戴各种银耳环、银项链,腰里系着花边的围腰,脚上穿着圆口的绣花鞋。
迤沙拉理泼(俚濮)彝族的女子特别善于刺绣,所以在服装上刺绣成为主要的装饰手法。自古这里就有“不长树的山不算山,不会绣花的女子不算彝家女”这样的谚语。理泼(俚濮)彝族的女孩子在五六岁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学习挑花刺绣了,到了十几岁的时候就要自己准备缝制出嫁的衣服和鞋子。以前,做一件彝族女子的手绣的服装差不多需要三到四个月的样子,由于理泼(俚濮)彝族支系崇红尚黑,服装的主色是黑色和红色的,花样的线条和笔画在布料上不容易看的清楚,一般都是以贴花刺绣为主。
理泼(俚濮)彝族刺绣包括除了服饰、围腰、鞋子等之外,还有包头、枕头、马甲、钱包以及其他各种装饰品,这些饰品做工精良、工艺精美,色彩华丽,有些具有很深的民族寓意,有着高的实用性、观赏性以及可收藏性。五彩缤纷、色泽艳丽的彝家服饰显示着迤沙拉人深厚的刺绣技巧和艺术水准。各种色彩通过精心的的搭配与衣服的底色有鲜明的对比。理泼(俚濮)彝族刺绣不仅在在针法上变化多样,在图案的配搭 上也多有讲究,在迤沙拉理泼(俚濮)彝族绣制小围腰上是最有一些讲究的,围腰多采用挑花斜绣,整体形状上像一个“几”字的形状,围腰的上部一般要绣一朵色彩鲜艳针法紧密的盆花,围腰的中部一般要绣一大朵色彩艳丽的富贵花卉,围腰的下部的飘带头尖和面宽采用挑花斜绣,整体形象艳丽脱俗颇具彝族风情。理泼(俚濮)彝族的绣品非常丰富,在服装以外,最常见的当然是包、鞋子、鞋垫等饰品。最为值得一提的就是鞋垫了,当彝族姑娘情窦初开之时,给心上人送上鞋垫就是最好礼物。当理泼(俚濮)女孩子遇上自己喜欢的人,就会为他缝制、刺绣鞋垫,作为爱情的信物。
水田彝人(来自攀枝花部)
2. 水田彝族服饰特征
水田人服饰式样繁多,色彩艳丽,妇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小领、偏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衣裙或长可抵足,飘逸多姿,或短不及膝,婀娜动人。女装头上是大盘头,青布外面为包头带,有红、黄、绿、白、黑五色布挑花,绣上石榴花、桃花、辣椒花、系于包头外,前额有一块飞蛾式盘头,绣上飞蛾展翅、蜜蜂采蜜、鹦鹉啄食等,边沿系彩珠或玛瑙悬吊与鼻子平行,耳朵上吊耳坠或者玛瑙。衣服大袖筒四角抠去夹衣,青、红、绿布做面,红白黄铜长把子纽扣,衣领钉四颗,前胸是排子花,由红、黄、蓝、白、绿带组成,后脱襟插花,裤子是骑马裤,裤脚6~8寸宽,用不同色四寸宽的布绣上钥匙花装饰裹边。鞋子有鸡冠鞋,四块鞋、圆口鞋几类,前后左右绣花,鞋尖用五色线锁口,鞋尖往上翘,形似鸡冠,故称鸡冠鞋,袜子为白色布双层袜,整套装束穿戴起来五彩缤纷,好似彩蝶飞舞。
男子的装束比较简单,上装多为对襟短衣或右衽长衫,头缠青色包头。上衣主要是青蓝布长衫,扣子钉在右边,7~9或9~11颗,钉单不钉双,袖子大小为中袖,腰系三角形青布围肚,内分数层以作盛装钱币之用。水田彝族服饰,一般以涡旋纹和几何图案为主,风格古朴、粗犷。最重要的部位是领子、袖口和裙摆,因为这几个地方都必须要绣上彝人的标志图纹,主要有祥云、火焰、彝文和鹰等图案,带有光明、正义、驱鬼、辟邪、企盼吉祥的寓意,反映了彝家男儿强烈的性格及大男子主义。
迤沙拉理泼(俚濮)彝人(来自仁和融媒)
三、结语
通过一系列的田野调查,我们可以发现迤沙拉的理泼彝族虽然是凉山彝族地区主要的彝族支系,但是因为汉族文化的介入在服饰特征上除了保留彝族主要特征以外,更多的是汉族刺绣文化进行的修饰,可以说迤沙拉理泼支系的以彝族文化为内在精神崇黑尚武,以汉族文化为秀美外在修饰,彝汉文化骨肉合一深度融合的服饰特点。而庄上的水田彝族则是吸收了汉族农耕文化的精华和白族文化的一些内涵,崇尚白色,以汉家文化为骨,以农耕文化为内在精神,以白族文化为肉,以彝族文化为表,虽然表面纹饰上有彝族文化元素,但是在内在上还是汉族和白族的一些特点在起作用。无论是迤沙拉理泼彝族还是庄上水田彝族,他们同在攀枝花一个地域,同是一个民族,服饰特点上面都有彝族的文化特色,也都显现出被汉族文化影响的一面,但是在服饰上却分化出了不同的内涵和外延,这在服装文化领域是一种非常奇特的现象。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参考文献:
[1]孔梅,孔明.探析彝族服饰图纹的文化内蕴J.文教资料,2007(7).
[2]郝云华.彝族刺绣图案探析—马樱花图案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2(10)
作者:张志芳,1983年11月生,汉族,女, 山东临沂人,攀枝花学院艺术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教研室主任,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服装设计与文化。
原载:《大众文艺》2015年21期;文字来源:参考网;图片来源:仁和融媒。